查看: 1028|回复: 0

药品集采后,对就医看病有啥影响?

[复制链接]

218

主题

629

帖子

406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063
发表于 2024-5-30 08: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2019年医保局首次开展集中带量采购,从25个品种的药品试点,到如今全国铺开,各省份、国家队的采购谈判,都有条不紊进行着。在吸取了一定经验后,特别是到了2023年,谈判的效率格外快。除了药品的采购外,器械和高值耗材紧跟其后,不久后会实现全医院全品类采购。

什么是集采呢?
就是某个药品进院原本卖30元一盒,销量大概1万盒/年,国家队派出代表和销售同款药品的药企们谈判,承诺医院采购2万盒/年,销量比之前好,但药企必须要给个优惠价,愿意参与的就来竞价,看谁报得低谁中标,中标价格基本是几块钱一盒,不愿意参与的就放弃医院这条供货线。主打一个利润低,但量大,对于患者的副作用就不得而知了。

集采,解决的是医院采购药品、器械和耗材的成本和费用问题。
而另一方面,医保改革的大头还有DRG/DIP为主的住院打包支付方式,解决的是单一病种,或者一次住院可花费金额的上限,以此来控制医保费用的支出。截至2022年底,已完成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覆盖40%统筹地区的目标,全国206个地区实现DRG/DIP实际付费。要求在2025年覆盖全国所有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什么是DRG/DIP呢?
简单来说,以前到医院住院,好比到餐厅吃饭,菜单上的菜,想吃什么都可以点,限制少,只要不点太多不浪费就行,每个菜单独计费;现在就是套餐制,要么设定了ABC几种套餐只能三选一,要么设定了一顿饭最多只能吃30元,多1元都不行。
DRG/DIP,解决的是医院端,医生对每一个病人治疗手段治疗费用的控制问题。

为什么要采取这一系列的控费手段呢?
还是和医保的基本原则有关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

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疾病慢病年轻化、重病富贵病罕见病增多等综合因素让医保未来的压力十分巨大,提前布局防控,是必要手段。只不过每一种控费方式都需要先试点尝试、再逐步推广,如果过程中遇到不合适也会叫停,进而选择更好的方式,这都是通过多方借鉴和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的经验学。

近两年大力实施和全国推广,争取在2025年完成的还是集中在集采、DRG/DIP这两大政策上。
随着这两大利器在强监管制度下,进入医院、医生和患者的视野后,再结合监督医疗体系内部的“三医监管”制度,很多不合理的支出、骗保的行为、过度用药过度治疗,的的确确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在地方乡镇老年患者偏多,或者很多骗保严重的城市。

但凡事必有双面性,有利也有弊,各项政策实施至今,网上也有不少医生、患者po出的真人真事,吐槽新政过程中的问题,比如:
1.住院满7天先办理出院再入院
2.考核流转率15天要求强制出院
3.同时患有多项疾病,先治疗其中一种出院后再到另一科室办理入院
4.拒收疑难重症等花费大额的患者
5.医疗技术倒退,手术时好的耗材没有了只能用更原始的手术方式
6.进口原研药转国产药后效果变差
7.集采后的器材质量一般
......

诸如此类屡见不鲜的新闻,就算平时不关注相关事件,相信很多朋友也有刷到过新闻。首先,不排除有极端的朋友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其次,任何新的政策在试点和实施的过程中,也的确存在矛盾和争议,基层不敢担责一刀切等情况,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随着不断试点和意见收集后的调整,相信之后会更加完善。

当然我们更不是要吐槽医保无用,推崇商保,它们各自的优劣势是必然客观存在的。只是医疗改革这样的大事件,是真真切切关系到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希望通过今天的分析,让大家有进一步的了解。

对医生来说——需要学习和适应转变的过程

DRG/DIP施行至今,医生们也很犯难,以前只做医生治病救人就好。现在必须要先当会计,再当医生,治疗费用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不然病人没治好,自己的工资绩效都快扣没了。
比如,某类疾病打包后医保给的额度是1.5万,如果最终花了1.8万,那么超出的3000元将由医院自己承担,医院再划拨到对应科室,科室的绩效、医生的工资,都会受影响。但如果只花了1.2万,医保会认为这类疾病只需要1.2万就能治好,那今后给到该类疾病的额度就有可能降为1.2万,所以很考验医生的判断、计算和写病例的能力。

一开始还有很多不明所以的医生科室因为用超了额度被扣钱,但越往后走吸取了经验后,用超的情况会越来越少。当然也存在一些重症患者、多并发症患者所在科室,还有中医治疗在政策刚施行初期存在天然劣势,是被监管被处罚的重灾区,但这个部分也是有特殊对待口子的,允许谈判协商,特例单议。

虽然我们国家目前还是依靠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立医疗体系为主,但其实每家医院还是需要自负盈亏的,科室那么多医生护士的工资、各种费用,都需要赚钱来发放。最早医院一部分的盈利来源,源自药品利润,后来取消了药品加成,再到如今的集采,当药品成为成本,而不是利润的时候,盈利没了,所以医院进多了药品反而成为负担未来能不采购的都不会采购了。

有人会说公立医院的就医体验不好,吐槽门诊2分钟就被打发了,但其实我们国家的医疗制度帮助了十多亿老百姓,可以用非常低价格的标准,就能相对快的看得上医生,看得起专家,住得起院,这是十分厉害且伟大的事情。只是目前国家的医疗资源过于集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医疗挤兑,如何分散就诊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所有的药品变成了成本,仅靠手术收入诊疗费用绩效考核,广大基层医生的收入如何保证呢?这也是后续会逐步解决和调整的问题,比如分级诊疗、提高医生收入等,今天暂不讨论。

对患者来说——总的来说是好事
我国的医保主要分为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很多人以为身边朋友都是在城市工作的,所以肯定是城镇职工占比更多,医保改革的确是让这部分相对来说收入中上的群体,受到了很大的就医限制,丧失了绝大部分的选择权
但按照《2022年统计公报》的最新统计,城镇职工医保的参保人数是36243万人,而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人数是98349万人,其中成年人、中小学生儿童、大学生分别为72056万人、24359万人、1935万人,占居民参保总人数的73.26%、24.77%、1.97%。

医保改革最大的获益群体,是处在收入相对较低区间的朋友们当药品器械被集采降价后,当打包治疗费用后,整体就就诊费用全面降低,更多的人敢进医院了,可以用更加便宜的价格去治疗一直忍痛碍于费用不敢治疗的疾病,要知道很多朋友的疾病,都是一点点拖延变严重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并不仅仅是口号。基层医疗难做,医生难做,都是真难。所以你说我是否支持医保改革,一定是100%双手支持的。

只是对于那些身处医疗资源丰富地区、或者对医疗品质、治疗手段有一定需求的朋友,医疗改革是直接将在公立医院的口子基本封死了。

未来就医的发展趋势

1、在公立医疗体系内基本丧失就医选择权
曾经的医院除了按需采购药品器械,是有一定自主权的,也是这样的自主权衍生出不少的灰色交易。集采后,因为是国家带队采购,总有科室,特别是一些独家药品、高值耗材还没有来得及提上议程,所以目前的就医情况是,运气好的话,还是可以有选择权的,只要生的病用的药或器材还没进集采,那还是有选择的尺度的,如果刚好是有住院或者手术需求的,建议是别等了。
用不了两年,集采到最后的目标是:应采尽采,没有纳入集采的只是还没轮到,所有要进入医院的药品、器械、耗材,都需要走集采。

所以未来对于医保内用药,还是医保外用药,用不了几年,将会变得不那么重要。

由于集采是优先采已经进医保的品类,加上集采的初心是想尽可能多的让外企参与进来,结果在前几批部分药品试水和参与后,发现没法玩,纷纷退出。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的外资原研药企已经放弃了进院这个市场,要么走药店零售、要么走私立机构,甚至一些品类直接放弃了中国市场。于是,集采竞标的,全是国企和民企,因为它们没有退路,只能参与。一旦医保内品类采购完,医保外品类也会开始集采。

所以越往后走,在公立医院是没有用药选择的,无论你是不是医保身份就医,药就这些,用不用都是这些。并不会因为你提出全自费,而专门为你采购非集采药品。不只是普通部,特需部也会受到限制,对于监控薄弱地区特需部目前还是有一定自主权,但一刀切的严监管地区,管理模式已经和普通部保持一致了。

2、外购药是出路?
有不少保险营销号说,医改后一定要买无社保版本、带外购药的医疗险,才能避开医保限制。前半句没错的,的确是这样建议,但后半句,只要在公立医疗体系,即便是无社保带外购药,即使是特需部,也避开不了

原因一:一旦全面集采后,哪怕无社保就医,能用的也是这些药品器材,没有非集采的。非集采品类采购的口子还是有的,但集采的都用不完,还是政治任务,采购进来还没有利润,全是成本,没有哪个院领导愿意冒风险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除非是一些特殊案例、极端和社会事件。
原因二:外购药。
要知道外购药的开具,也是有规范限制的,并不是医生想开就可以随便开。当然这里要区分一下,是针剂还是口服。

针对针剂来说,曾经的情况是,那种辅助治疗药品,或者是的确需要用但医院确实没有,医生会让出去买,买回来还是可以用,但大部分情况都是写个药品名字照着买,而不是正规的处方单子,处方外流也是有明确考核的。而一些重症或特殊药品,也有DTP双通道药房,也是纳入医保的。

现在的情况是,此类考核更严格,外来的针剂药品没有医嘱是不敢用的,即便是辅助治疗也是不符合现在新的诊疗规定的。这个真的就是凭运气个案个议的情况了,虽然还没有一刀切,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未来也会更加严格。
针对口服来说,不想用院内的,那就外面自己买,但有多少医生能开出加盖公章的外购药医嘱,少之又少,这些都要受到监管。实现全面电子处方后,管理流程会更加严格。

再往后的发展是,一旦全面实现了分级诊疗,医药分家后,三甲医院不再看小病轻症,只看大病疑难杂症后,感冒药都是没有的,全部分流到下级医院,医院只看病,药品出去买,所以实现真正的全面外购后,又是另一番景象。

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变革,都做不到十全十美,也不可能当开始施行效果就立竿见影,但减少灰色交易、降低药品费用、控制费用支出、保证长期稳定可持续医保体系,是必然要做的事情。目前已经过了多地试点的阶段,接下来会是全力发展的阶段,势在必行。对于医保改革的体会,未来2-3年会愈发明显,以后的速度会更快。我们也不能因为改革过程中某一些问题否定整个改革,再看看将如何发展吧。
虽然医生和患者会有明显的药品替换后的使用感受,原研药也是真的更好用,但对于招采系统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被替代的,控制费用才是第一原则。
对于药企来说,商业社会赚不到钱,自然不会参与;而参与进去的药企,想要盈利,加上经济环境不好,也只能有点点偷工减料,适当地降低一些药效或者质量。只要能过药监局的上市标准就行,肯定是有用的,也不会特别差,这话不好听,但底层逻辑就是如此。
我们也可以部分参考国外的分级诊疗和医药分家的模式,小病从初级医院看起,医院只管看病,口服药品院外买的模式,虽然不会完全照搬模式,但是也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也可以辅助到我们在商业健康险的配置和选择上。


有关集采和DRG/DIP对于商业保险的影响和选择,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