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62|回复: 0

[诊治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评估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国指南(2024年)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177

帖子

16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96
发表于 2025-1-9 11: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文来源:中华血液学杂志

准确的疗效评估对于多发性骨髓瘤(MM)调整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均至关重要。骨髓瘤细胞灶性分布的特点给MM的疗效评估带来了一定难度。传统疗效评估主要依据血清和尿液中的M蛋白水平、骨髓中的浆细胞比例及髓外浆细胞瘤的大小。随着新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达到深度缓解。因此,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在MM疗效评估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新一代测序(NGS)、PET-CT等技术均为检测MRD的良好手段,然而上述技术均有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标准化。MRD检测方法及其结果对治疗的指导意义尚需进一步确认。当前,国内各临床中心疗效评估尚不规范。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CACA)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本指南。

一、传统疗效评估体系

当前MM的疗效评估主要遵循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标准。

(一)检测内容

1.血液和尿液中M蛋白相关检测:

血清/尿蛋白电泳(PEP)、血/尿免疫固定电泳(IFE)、血清游离轻链、24 h尿M蛋白定量。上述检测方法均能用于检测M蛋白,且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应用中建议综合使用上述方法进行M蛋白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表1 )。



2.MM肿瘤细胞数量相关检测:

在MM疗效评估中,对于可能达到完全缓解(CR)的患者需进行骨髓检查。如果患者同时进行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应以两者中较高的数值确定骨髓中浆细胞的比例。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流式细胞术及NGS可判断浆细胞是否为克隆性。

3.影像学检查:

包括PET-CT、CT和MRI扫描,可测量肿块大小,计算病灶最大垂直直径乘积之和(SPD)。对于有皮肤受累的患者,可直接用尺子测量皮肤肿块的大小。

(二)检测时间点

诱导治疗期间,推荐每周期评估疗效。启动新治疗后第1年建议每周期评估疗效,之后每2个周期评估疗效。血、尿M蛋白均可测量的患者,每次疗效评估均需对两者进行检测;只有一项可测量的患者,后续疗效评估中仅需检测相应M蛋白。对于血或尿M蛋白可测量的患者,不需要常规检测血清游离轻链。除非是仅有骨髓浆细胞作为可测量指标的不分泌患者,否则只需要在确认是否达到CR时复查骨髓。疗效评估不需要影像学复查骨骼,但临床实践中推荐每年复查一次。

(三)评估过程

1.确定评估指标:

可测量指标的定义是满足以下任一条件:血清M蛋白浓度≥10 g/L;尿M蛋白≥200 mg/24 h;血清游离轻链比值异常,且受累轻链浓度≥100 mg/L。若血清M蛋白和尿M蛋白均可测量,则应同时使用这两个指标进行疗效评估,疗效的判断以两者中改善程度较低者为准。只有一项可测量的患者,后续疗效评估中仅根据相应M蛋白评估,但需确定是否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或CR时,要求两者均符合相应要求。只有在血清M蛋白和尿M蛋白均无法评估的情况下才用血清游离轻链差值进行评估。如果上述三个指标均无法测量,但基线时浆细胞比例≥30%,可以根据浆细胞比例的变化评估疗效。对于有可测量指标的患者,在评估疗效的过程中无需考虑骨髓浆细胞比例,除非在判断是否达到CR时。如果基线时存在长径≥ 2 cm的浆细胞瘤,后续每次疗效评估中均需监测浆细胞瘤的状况,但无需在每个治疗周期进行影像学检查,通常每2~4个疗程评估一次即可。

2.疗效评估的具体内容:

见表2 。



3.传统疗效评估注意事项

(1)在判断治疗效果时,应选择距开始治疗时间最近的时间点作为基准。判断疾病是否进展时,则应选择治疗后达到最佳疗效的时间点作为基准。若血清或尿液的峰值浓度过低,无法进行准确测量,应被记录为0,作为跟踪疾病后续进展的基准。

(2)评估部分缓解(PR)或微小缓解(MR),则患者必须在研究开始时(即基线时)有可测量的指标。对于基线时没有可测量指标的患者,仅评估是否达到CR或是否进展。

(3)在IgA型或IgD型MM中,也可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IgA/IgD的含量,以此替代血清M蛋白的测定,但必须确保检测前后的方法保持一致。对于初诊时显示出两条单克隆蛋白带的患者,应通过计算两个峰的总和确定M蛋白的量。

(4)24 h尿M蛋白检测是疗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推荐用随机或24 h尿液样本检测Kappa和Lambda轻链水平替代标准的24 h尿M蛋白检测。

(5)基线时记录的软组织浆细胞瘤需要持续监测,如果不进行监测,患者将被视为无法评估。

(6)对于表现为完整球蛋白型的MM,若发现血清游离轻链显著升高,应注意是否发生了表现为轻链逃逸的疾病进展。

(7)为减少疗效评估的误差,应在调整治疗方案前对除骨髓检查、影像学外的其他指标进行至少两次连续评估,两次评估的具体间隔时间无特殊要求。需要获取两份独立样本,测试结果不能仅基于单个样本的拆分。如果只有一次评估结果,该评估应被视为"不确定"。对于疗效较前次下降但尚未达到疾病进展的患者,应继续处于已确认的最佳缓解状态,而不应转移至较低的缓解类别。在评估过程中,如果有多个指标可以评估缓解程度,应选择最低缓解程度的指标作为标准。

(8)对于之前被判定为已达到CR的患者,仅凭IFE阳性结果不应判断为疾病进展,应该判断为缓解后复发。在计算至疾病进展时间(TTP)和无进展生存(PFS)期时,已达到CR且MRD检测结果阴性的患者也应按照疾病进展的标准进行。另外,针对CR后复发或MRD复发,其标准仅适用于计算无病生存(DFS)期。

(9)如果血清或尿IFE结果显示与既往不同的轻链和(或)重链阳性结果,需注意排除免疫重建寡克隆条带的可能,注意与疾病复发鉴别。此外还要注意治疗性单抗的影响。

(10)除非怀疑疾病进展,在评估疗效时不需要常规进行骨骼检查。

二、MRD检测的应用

(一)MRD检测方法

目前用于检测MRD的技术包括MFC、NGS、影像学技术、蛋白质谱技术(MS)等,上述技术各有优缺点。

1.MFC:

MFC在MRD检测领域应用广泛。欧洲EuroFlow联盟已对新一代MFC(NGF)进行了标准化处理,采用了一种经典方案,第一管包括CD45/CD138/CD38/CD56/CD19/CD27/CyIgκ/CyIgλ,第二管包括CD45/CD138/CD38/CD56/CD19/CD27/CD117/CD81。每个检测至少获取5×10^ 6个细胞,总共至少获取10 ^7个细胞,以确保检测的灵敏度达到2×10^-6。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多表位抗体针对CD38可以避免在使用CD38单克隆抗体治疗后出现假阴性结果。MSKCC采用了一种包含10个参数的单管方案,该方案包括CD45/CD138/CD38/CD56/CD19/CD27/CD117/CD81/CyIgκ/CyIgλ,至少采集3×10^ 6个细胞,使得检测的灵敏度达到了6×10^ -6。推荐将MFC作为当前MRD检测的常规方法,并将MRD阴性定义为瘤细胞比例小于1×10^ -5。

2.NGS:

NGS通过对浆细胞Ig基因重排VDJ片段的识别和量化来实现,需以患者治疗前的标本作为对照。NGS MRD检测的灵敏度在复查时与送检的DNA量有关,在送检20 μgDNA的情况下(相当于约3×10^ 6个有核细胞),NGS检测MRD的灵敏度可达1×10^ -6。多项研究表明,在同等灵敏度下,NGF与NGS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超过80%。

3.影像学:

影像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能够协助评估髓外浆细胞瘤的情况。其次,影像学的缓解是对骨髓MRD结果的有益补充。PET-CT是检测MRD相关研究中使用最多的影像学方法。确定基线PET-CT阳性病灶的标准是骨内存在局灶性摄取增高区域,无论是否伴有CT发现的任何潜在病灶,且病灶至少连续出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旦通过NGF或NGS检测到MRD阴性,应进行影像学检查。多项研究显示,如果骨髓和PET-CT检测均显示MRD阴性,患者的预后最佳。

(二)MRD评估的具体内容

MRD评估的具体内容见 表3 。



(三)MRD评估的注意事项

1.样本采集:

针对骨髓NGF标本,建议使用抽吸的第一管标本进行送检。样本至少2 ml以确保采集到足够的细胞,但样本量不应超过4~5 ml,以免过度稀释。若第一管标本难以获得,建议调整穿刺位置再取。MFC可以通过观察有核细胞成分的分布评估标本质量。

2.检测手段:

较高灵敏度(10^ -5或10^ -6)检测方法判断的MRD阴性者预后优于较低灵敏度检测方法判断的MRD阴性者。如果报告持续的MRD阴性状态,应该注明使用的方法(如持续NGF MRD阴性、持续NGS MRD阴性)。

3.检测时间点:

目前,MRD检测时间尚无统一标准。处于CR状态的患者进行MRD检测,能够提供最佳的预后价值。推荐在诱导治疗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个月、巩固治疗后及维持治疗期间进行MRD检测。

4.MRD临床指导意义:

MRD阴性是MM最重要的动态预后指标。2024年FDA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ODAC)会议决定将MRD作为MM临床试验加速批准的替代终点。然而MM目前仍被视为不可治愈的疾病,MRD阴性并不能阻止疾病复发。关于如何利用MRD指导MM治疗,目前尚无明确的推荐或共识。

在MM治疗过程中,运用统一的标准评价疗效对于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及解读不同研究的结果均极为重要。由于疾病本身的特性,MM的疗效判断较其他肿瘤更为复杂。常规的疗效评估主要基于血清和尿液中M蛋白的测定,并结合骨髓中浆细胞数量及全身影像学情况,上述因素共同构成了MM疗效判断的基础。尽管MRD的预后意义已被广泛认可,但其在临床上的具体指导作用尚无明确共识。

(执笔:安刚、李剑、邓书会)

参与指南制定与讨论的专家(以专家所在单位拼音首字母排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董玉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路瑾);北京协和医院(李剑、庄俊玲);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许贞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广东省人民医院(钟立业);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军);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贡铁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杜鹃);河南省肿瘤医院(房佰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李春蕊);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孙春艳);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靳凤艳);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高广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菲);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魏永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陈兵);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丽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伟);青岛市市立医院(钟玉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鲁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侯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糜坚青、阎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陈文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鲍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丽);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琤琤);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亚非);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付蓉);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施菊妹);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傅卫军);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松福);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陈协群);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振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蔡真);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安刚、王慧君、徐燕、邓书会、邱录贵);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周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夏忠军、王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家门口的自习室,一起更深入的认识多发性骨髓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