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4291|回复: 0

[药物资讯] 凯洛斯®获批!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迎来又一重磅武器

[复制链接]

93

主题

93

帖子

92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4
发表于 2021-7-9 1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在这个炎热的夏日,多发性骨髓瘤(下简称MM)患者迎来了又一款重磅新药获批的好消息!2021 年 7 月 9 日,百济神州宣布凯洛斯®(注射用卡非佐米)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附条件批准,与地塞米松联合适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 MM 成人患者。凯洛斯®是新一代环氧酮类蛋白酶体抑制剂,凭借独特的药物设计,具有高选择性不可逆性的特点。





01
复发耐药仍存挑战,亟需新药破局

数据表明,许多 MM 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而且 MM 目前仍不可治愈,在整个病程中会多次复发[1]。 据 2018 年 WHO 全球肿瘤调研报告,在中国,MM 发病率正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且 MM 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中位发病年龄为 59 岁。        



近年来,随着新药和新的治疗方案不断涌现,MM 患者的生存率也不断提升。然而,MM 目前在临床仍属不可治愈性疾病,大部分患者会遭遇疾病复发以及耐药问题,也成为临床研究与治疗中的棘手难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指出:“目前对初治 MM 的治疗已有很大提升,但复发或难治性患者仍面临困境每一次疾病复发,意味着患者的治疗选择进一步减少,从而可能对总生存期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针对复发或难治性MM,我们在临床上亟待扩充新的药物或治疗方案。”

02
优化新选择,带来MM治疗新格局

在 MM 中,蛋白酶体的活性通常可能有所增强,并通过许多关键过程驱动肿瘤进展。作为新型的不可逆性蛋白酶体抑制剂,新获批的凯洛斯®可以更牢固更稳定地与蛋白酶体结合,更强抑制蛋白酶体活性,阻断蛋白酶体对蛋白的降解,破坏骨髓瘤细胞内的蛋白清除,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对硼替佐米耐药的MM仍有效[2][3]。 此外,研究表明凯洛斯®对蛋白酶体的抑制具有高选择性,无脱靶效应,神经毒性低[4],患者耐受性较好。         

一项针对复发/难治性MM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 3 期试验(NCT03029234研究)表明,在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中位线数为 4)的中国患者中,卡非佐米的有效性与全球研究中观察到的大体一致。该试验主要终点总缓解率为35.8%(95% CI:27.3, 44.9)。根据独立审查委员会(IRC)评估,确定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 5.6 个月(95% CI:4.6,6.5)。同时,安全性特征与过往全球研究中观察到的情况一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主任,也是这项中国 3 期临床的主要研究者陈文明教授介绍:“此次支持凯洛斯®中国获批的这项多中心单臂 3 期临床研究显示,卡非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对复发或难治性 MM 患者有效对 PI(蛋白酶体抑制剂)耐药或对 PI 和 IMiD(免疫调节剂)双耐药的患者也有效,这将为复发或难治性MM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期待通过后续更多的真实世界应用,进一步验证它的治疗潜力,造福更多患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教授表示:“实际上,临床方案选择的重点是在诊疗常规的基础上采取个体化治疗,根据个体不同情况合理用药,才能降低药物毒性并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新药的获批,我国复发或难治性MM的治疗也将打开新格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肿瘤中心主任邱录贵教授表示:“对于复发或难治性 MM 患者,方案选择需要结合一线治疗的情况,包括一线治疗方案、持续时间、疗效、治疗耐受性等,在疾病进展后,要根据患者整体的疾病情况再调整治疗方案。凯洛斯®自 2012 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复发或难治性 MM 治疗以来,以其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在多项临床研究中显示出卓越的疗效及显著的生存获益。相信随着其在国内的上市及临床应用,将为我国MM的临床实践积累更多经验,相应推动临床指南、诊疗规范等的更新,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据悉,凯洛斯®于 2012 年由美国 FDA 首次批准,随后已陆续在阿尔及利亚、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韩国、瑞士等数十个国家或地区获批上市。目前,全球约有 15 万例患者接受过凯洛斯®治疗。   


[1] Kumar SK, et al. Nat Rev Dis Primers. 2017;3:17046.《中国多发性骨髓瘤创新药物可及性研究》编写委员会. 药品评价 2020; 17(1):1-11.Hari PH, et al. Leukemia 2009 Aug;23(8):1528-34.
[2] Cell Chem Biol. 2019 Mar 21;26(3):340-351.e3
[3] Blood. 2007 Nov 1;110(9):3281-90 [4] Arastu-Kapur S, et al. 2011;17(9):2734-4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