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344|回复: 0

[专家观点] 杨光忠主任:关于多发性骨髓瘤自体移植中的几个误区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177

帖子

16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96
发表于 2022-4-25 17: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本文来源:杨光忠聊骨髓瘤

骨髓瘤之家引用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骨髓瘤相关科普知识、药物讯息传播。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予以删除


最近,我在和国内同行交流中发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对自体移植接受度依然不高。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接受自体移植的骨髓瘤患者大约2400例,而同期美国自体移植患者已经超过9000例。众所周知,欧美发达国家多发性骨髓瘤新药治疗走在国际前列,尽管如此,他们仍然非常重视自体移植的治疗。2021年,美国梅奥诊所发表了一篇关于自体移植一线治疗大于75岁的高龄骨髓瘤患者的论文,纳入了360例患者。这篇文章说明了两个问题:新药时代,自体移植疗效确切,其一线治疗地位不可撼动;自体移植是相对安全的。

那么,中国患者为什么不能很好地接受自体移植呢?我大致归纳了一下,主要是大家对自体移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自体移植风险太大。尽管血液学界的同行们反复讲,自体移植是相对安全的,但在一部分患者及家属的内心,他们潜意识地认为自体移植风险太大,现在新药那么多,不值得去冒险进行自体移植。可是,我要告诉大家:目前欧美一些骨髓瘤中心的自体移植是在门诊进行的,65岁以下的患者几乎不用住院!根据美国2020血液年会上的一项报道,即便高龄患者(≥75岁),也有超过40%的患者在门诊完成!当然,高龄患者是否适宜移植需专业医师进行全面评估。由此可见,自体移植“风险太大”是不成立的

2、自体移植费用太高。很多患者都有病友群、QQ群等,做过自体移植的患者可以客观公正地告诉大家个人的具体花费,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我计划做一次问卷调查,大致设计几个项目,《移植患者及疗效调查》,涉及年龄、性别、移植后缓解持续时间(多少个月)、目前疾病状态(是否复发)。从长远来看,接受自体移植的患者总体花费更低、生活质量更高、心理负担更轻

3、新药这么多,不需要移植。我客观地告诉大家,新药很多,但都取代不了自体移植。无论单抗类药物、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新型免疫调节剂,当纳入一线治疗行列时,都没有把自体移植排除在外,诱导缓解后应做尽做。从已经发表的数据来看,在新药治疗的基础上,自体移植能够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让复发进展进一步延迟。迄今为止,新药无法取代自体移植

4、除了新药,还有CAR T细胞治疗呢,干嘛做自体移植?CAR T细胞治疗疗效已经得到大家的公认。但是,别忽视了价格:BMS旗下上市的首款BCMA CAR-T产品ABECMA定价为41.95万美元,全球第二款上市的BCMA CAR-T产品CARVYKTI(传奇生物与强生共同开发与商业化)定价为46.5万美元。请注意数字后面的单位(美元)!CAR-T细胞治疗离我们很近,但又很远。相比而言,现阶段,自体移植是效价比最高的治疗策略

5、自体移植后复发后治疗很困难。这个说法同样是错误的。无论采取哪种治疗策略,复发后再治疗的整体疗效大都不如初始治疗,无论总体反应率、深度缓解率,还是缓解持续时间。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一线治疗,把握好一线治疗的规范化,自体移植属于一线治疗的重要一环,当然不可忽视

6、自体移植是年轻患者的最佳选择,老龄患者不应进行自体移植。答案就在第一条,我就不重复了。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以多发性骨髓瘤为主的浆细胞疾病的诊疗与管理;从传统药物时代到新药时代,我见证了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预后在不断得到改善,但是,自体移植的地位不仅没有动摇,反而愈加稳固——中国骨髓瘤学者专门制定了《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指南(2021年版)》,积极呼吁大力推广自体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这说明了什么?

郑重提示: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其中难免偏颇或者错误,不作为诊疗疾病的依据,仅供大家参考!
家门口的自习室,一起更深入的认识多发性骨髓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