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4|回复: 0

[药物资讯] 裁撤国内商务团队,传奇CAR-T的无奈转身

[复制链接]

100

主题

100

帖子

98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86
发表于 2025-6-16 15: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本文来源:深蓝观

骨髓瘤之家引用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骨髓瘤相关医学研究、药物讯息传播。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予以删除。


李昀 | 撰文
又一 | 编辑

自去年传出被收购传闻并不了了之后,传奇生物一直都很低调。直到近日,有消息传出:传奇生物已经取消了中国的销售和市场团队。

“看这个举措,大概率不在国内做商业化,GMP团队都离开了。”一位业内人士进一步透露。

多名业内人士证实了这一消息的可信度。一名CAR-T相关从业者透露,早在今年年初,公司就已经采取这一行为。“他们目前在中国的业务,主要保留了研发部门。其他团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裁减。”一名投资人称。

然而,另一方面:公司与强生合作开发的BCMA CAR-T疗法Carvykti确实正在取得巨大的海外成功。根据4月发布的Q1报告,这一药物在报告期内的销售额为3.69亿美元,同比增长135%。公司还给出了乐观预测:Carvykti 在2025年将有望卖到20亿美元。

就在近日的ASCO大会上,传奇生物公布了Carvykti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上的五年生存数据。在单次注射后,三分之一的患者实现了大于等于五年的无进展生存,达到了这一适应症上的迄今为止最高水平。在入组前,患者们在末线治疗后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仅为四个月。

可以说,无论从海外销售还是产品实力来说,传奇生物都做到了目前中国biotech的顶级水平。然而,正是这样的幸运儿,却没能实现突破中国市场。

而这种现象也向很多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类biotech抛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否在中国实现研发-生产-销售的全链条模式是徒劳的,亦或是不必要的?是否必须和MNC与出海绑定,才能拥有未来和出口?

答案确实正在一点点被揭开。目前,在中国上市的CAR-T产品共有5款。其中,最早上市的贝诺达来自药明巨诺,其在2021-2023年的输注人数分别为:31、141、168人。相对来说,复星凯特奕凯达销售表现稍好:截止2024年末,该药累计使用患者人数达到800名。

然而,和Carvykti相比,这些成绩都显得逊色:迄今为止,Carvykti已治疗超过6000名患者。尽管官方并没有给出地域分布比例,但是根据其他公布的海外销售进展信息,其中大部分应该来自美国。


-01-
亏损等得起吗?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经有CAR-T上市的biotech还依然处于不同程度的亏损状态。

根据2024年年报,药明巨诺年内亏损5.91亿元,虽然同比减少23.1%,但这是以研发开支同比减少31.58%为代价的;复星凯特亏损3.3亿元,同比减6.5%;就连卖得最好的传奇生物,去年也亏损了1.77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报告中,公司亏损 1.009亿美元,与2024年同期报告的5980万美元亏损相比大幅增加,也引发了不少投资者担忧。

“CAR-T和其他疗法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上述投资人分析称,“公司需要开发、生产、销售三线作战。而其它疗法往往是阶段性地解决问题。比如在验证阶段,可以等待生产和市场体系慢慢成熟,之后形成比较自然的接洽,这样对成本也不会构成太大挑战。”

但对于CAR-T而言,成本控制却一直是个难题。作为一种前沿治疗手段,细胞与基因治疗本身就需要更高的研发投入:发现和临床前阶段的费用在9亿美元至11亿美元,临床阶段的费用在8亿美元至12亿美元,远远高于传统药物的6~7亿美元及6.5~7.8亿美元。

同时,上述的周期性自然衔接也没能实现。首先是开发上的后院起火。即使产品已经上市了三年左右,Carvykti的安全性问题一直饱受质疑。在CARTITUDE-1和CARTITUDE-4临床试验中,约3%的患者出现了帕金森综合征,其中2%为3级或更严重的病例。其他BCMA靶向的CAR-T疗法,如Abecma,也报告了类似的神经系统副作用,不少管线因此暂停了患者招募。

因此,在现阶段和未来,传奇生物都需要继续大量投入,来分析和解决上市前临床的遗留问题。同时,像Carvykti这样的CAR-T产品,由于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和缓解时间,这也意味着临床追踪周期更长,从而带来了更高的临床成本。

而同时,生产和市场上的完全释放还遥遥无期。由于CAR-T制备流程需要极高的水准和技术,Carvykti一直面临着产能限制。全球范围内慢病毒载体的供应一直紧张,传奇生物在这上面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与诺华合作,利用其新泽西州的生产设施进行Carvykti的商业化生产。

而市场更不必说:血液瘤的天花板一直横在头顶,其中有支付天价药费实力的患者更是寥寥无几。大部分公司将希望维系在保险之上。


-02-
MNC的赋能


正是由于CAR-T产业需要同时处理来自不同产品周期的挑战,“分而治之”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

从Carvykti在海外的进展来看,如果没有强生的助力,如今的商业成绩是很难实现的。

比如:就生产而言,强生与传奇生物近期在比利时根特投资1.5亿美元建设新的细胞治疗生产设施,预计2028年完工。就目前传奇生物的亏损状况而言,如果没有强生的额外追投,这种扩产几乎难以实现。

而在市场上,强生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公司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落地计划,来提升Carvykti在美国社区环境中的采用率,因为大多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都会首先选择在社区医疗机构中接受治疗。公司邀请了8000名社区肿瘤学家,对他们进行关于药物的培训,并帮助他们将患者转诊到经过认证的治疗中心。公司称,这一举措已经使得门诊使用Carvykti的比例,从一年前的约30%上升到如今的50%以上。

事实上,这种药物推广手段,对于MNC是驾轻就熟的。仅以强生为例:公司建有J&J Care Community的平台,对全球各地的社区型医院进行教育和支援,目前已经触达了约230万名社区医疗工作者。

如此庞大的社区机构网络帮助公司达成了一个个商业目标:比如当年强生在推广精神类药物利培酮时,就选择了从社区中的老年人切入,邀请当地医生作为讲者,举办“老年护理研讨会”,并跟踪处方行为,以促进药物的使用。——当然,这种推广行为的伦理也一直饱受社会质疑。

当然,在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背后,同样站着拥有丰富市场经验和巨大现金体量的关联公司,但他们的优势往往在于中国市场。而对于MNC而言,新市场的开拓几乎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目前传奇生物透露的消息来看,公司的下一个淘金点在欧洲。去年4月,欧盟委员会将Carvykti用于治疗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从有条件许可转为标准许可。公司称,比利时根特的新厂将主要供应欧盟市场。

也许对于一款患者众多、价格适中的药品而言,拓展全球市场并不是一件箭在弦上的事情:毕竟,临床需求的填补需要时间,只要产品有竞争力,市场总会给出令人满意的增长曲线。但CAR-T显然并不适用这一情况:对他们而言,触到销售顶棚的ddl会更早到来,必须要在被这一市场淹没之前找到下一个。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MNC对于大多数CAR-T类biotech而言,就是那双跑赢时间的跑鞋。


-03-
为什么不能是中国?


CAR-T在中国的市场前景远不如欧美的原因,除了国民的平均支付能力上有差异以外,医保覆盖差异是更主要的。

在未来的地区战略种,强生和Carvykti之所以“放弃”了中国而选择欧洲,最关键的还是欧洲医保对CAR-T的覆盖可能性更高。

比如,在德国,Carvykti可以通过医院的NUB费用机制进行报销。这是一种临时的国民医保,用以实现像CAR-T这样的前沿疗法快速入院。经过价格谈判后,Carvykti报销价格为28.5万欧元,折扣约为32%。上市一个月内,超过92%的医院已签订折扣合同,这大大提升了Carvykti的推广速度。

在法国,针对Carvykti的医疗技术评估已经经历过数轮。最终,法国健康管理局(HAS)对Carvykti的评估结果为ASMR V,即认为其临床益处与现有治疗相当,因此尚未被纳入国家医保报销范围。

但这种结果对于企业而言,仍然保留了很大的希望:只要未来能够提供更多有效的获益数据,被纳入国家医保并不是难事。

这种评估方式也触及到了中国和欧洲医保的差异核心:中国医保纳入的评估重点偏向成本效益,而欧洲更看重临床突破性。中国医保更强调药物或技术的“性价比”,特别是在以广覆盖、控总支出为目标的医保支付体系中,一种疗法即便在疗效上具有突破性,如果成本远超预算上限,就很难通过。

更重要的是,在医保纳入的原则中,绝大多数国家都需要本地患者的长期疗效数据和真实世界数据。而如果没有医保的“撑伞”,只靠患者自费,如果中国这种数据的积累将很难实现——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去年11月,首次通过“初步形式审查名单”的CAR-T产品最终没能进入新版医保目录,这也是该类药物第四次冲击医保失败。当成本巨高不下,医保支付有限,商保尚未壮大时,也许转身是当下无奈的选择。

......

欢迎添加作者交流:
李昀:liyun94082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