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2470|回复: 0

[临床综述]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及治疗进展

[复制链接]

84

主题

84

帖子

84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43
发表于 2019-6-25 12: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本帖最后由 之家播报 于 2019-6-25 12:48 编辑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明显延长,从20世纪90年代的33个月提高到了2010年的88个月。笔者就近年来MM诊治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

一、诊断标准的改变

2014年,IMWG制定了MM新的诊断标准(北京朝阳医院陈文明主任:IMWG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解读),在传统的骨髓瘤相关事件CRAB(C:高钙血症;R:肾功能不全;A:贫血;B:骨质破坏)以外,把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60%(S)、游离轻链检测κ/λ≥100或≤0.01(Li)以及MRI检查发现多于1处局灶性病灶(直径>5 mm)(M)这3种情况也定义为骨髓瘤相关事件(MDE)。后3种情况在既往诊断标准中,如果患者没有出现CRAB症状,则归属于冒烟性骨髓瘤(SMM)。研究发现,大多数MM患者来源于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MGUS以每年1%的速度进展为SMM,而SMM患者在确诊的前5年中每年有10%进展为症状性骨髓瘤(AMM)。SMM患者若存在以下3种情况,容易在2年内进展为AMM,因此把这3种情况归入MDE:①克隆性浆细胞≥60%[5,6];②游离轻链检测κ/λ≥100或≤0.01[7,8];③MRI检查发现多于1处局灶性病灶。

二、MM疗效评估指标的更新

随着针对MM的新药不断涌现,患者的临床疗效有了大幅提高,需要更深层次的疗效标准进行判断。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MM的治疗采用的是诸如MP或VAD方案的传统化疗,完全缓解(CR)率只有3%~5%,当时对MM的疗效判断采用的西南肿瘤工作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即M蛋白下降50%来描述。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由于auto-HSCT的应用,MM的疗效得到显著提高,原有的疗效标准已不能满足移植治疗时代疗效判定的要求。因此,欧洲/国际/美国骨髓移植登记组(EBMT/IBMTR/ABMTR)制定了MM疗效判定标准,即著名的EBMT或Blade标准(1998年)。这个标准首次引入了免疫固定电泳转阴的完全缓解的定义。该标准在国际上应用了相当长时间未作更新。沙利度胺、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新药在临床广泛应用使MM疗效得到了显著提高,为适应这一显著的疗效进步,2006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制定了IMWG标准,引入了"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这一疗效标准。

近年来,随着各类新药及auto-HSCT的应用,代表着2006年及以前最高疗效水平的CR或sCR已远不能满足MM治疗效果的评估。因此比CR更深层次的缓解标准——微小残留病(MRD)随之问世。大量研究证实更深层次的缓解能使MM患者(尤其是高危MM患者)获益。Körger等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auto-HSCT序贯allo-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持续MRD阴性患者预后优于MRD阳性患者。因此,IWMG分别在2011、2014年更新了MM疗效评判标准,引入了分子生物学完全缓解(MCR)、免疫学完全缓解(ICR)等定义,推荐采用分子生物学、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MRD。

目前,用于MM患者MRD检测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①检测细胞克隆水平的流式细胞术、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PCR(ASO-PCR)及二代测序(NGS);

②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的血清游离轻链检测、液相色谱电离串联质谱;

③检测细胞侵袭性的全身MRI、PET-CT等。2016年IMWG规定了用于MRD检测方法为流式细胞术、NGS和PET-CT。

1.多重流式细胞术:

传统四色/六色流式细胞术检测MRD的方法临床适用性较好,可用于95%以上的患者,但其敏感度不如ASO-PCR和NGS。八色/十二色流式细胞术可以将检测敏感度提高到10-4~10-5。该方法的优点是临床易于开展、适用于大部分患者、可快速得出结果,缺点是要求新鲜标本(采集后48 h内送检)、检测参数不统一,而且目前尚未克服MM细胞在骨髓中不均匀分布及髓外浸润导致的假阴性问题。

2.NGS:

NGS的敏感性可达10-6。58%传统定义CR的患者用NGS仍然可以检测MRD。但在斑片状骨髓浸润及髓外病变患者中意义不大。NGS的优点:①适用性相对于ASO-PCR更高(约90%);可以高度特异性地检测肿瘤细胞的克隆性;敏感性高达10-5~10-6;②不需要立即进行标本处理;③容易标准化。缺点:①尚无标准化流程,不同实验室之间检测结果的可比性较差;②在斑片状骨髓浸润及髓外病变患者中意义不大;③需要初诊时的样本;④无法测量亚克隆活性;⑤费用较高。

3.影像学检查:

流式细胞术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均针对骨髓内肿瘤细胞,因此MRD检测仅局限于骨髓内残留的瘤细胞。而MM异质性很大,其瘤细胞可以在髓内呈斑片状浸润(不均匀分布),还可同时或仅以髓外浸润作为临床表现,因此单纯以上述方法检测MRD有一定局限性,甚至出现假阴性结果。目前IMWG推荐用PET-CT评估髓外病变、斑片状浸润病灶。PET-CT检测敏感度高(可以检测4 mm大小的病变),基于确诊时的影像结果有75%的患者适用,但也有假阳性(感染或炎症)和假阴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问题,在作为监测疾病复发指标时要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测指标。

由于MM的高度异质性,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用何种方法检测MRD。2016年MM疗效判断标准提出的持续MRD阴性,要求用流式细胞术/NGS检测髓内的瘤细胞,同时还需以PET-CT检测骨髓瘤侵袭能力。只有同时阴性,才能称为持续MRD阴性。

MRD的应用使MM患者疗效不再停留在CR层面,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缓解,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对于高危MM患者而言,追求MRD阴性意义更大。对这部分患者,如果仅达CR,其生存明显劣于标危患者;如达到MRD阴性,其生存则与标危患者无差别。最近一项Meta分析纳入3个临床研究(共609例患者)的MRD数据,其中2个临床研究是接受移植的患者,1个研究是不适合移植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进入研究后9个月检测MRD。结果提示获得CR可以减少患者复发/死亡的风险(P<0.001,P<0.001),而获得MRD阴性则在延长患者PFS和OS上优于CR(P<0.001,P<0.001);亚组分析提示,对于高危MM患者而言,获得CR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P=0.917,P=0.720),获得MRD阴性则可以明显改善预后(P<0.001,P<0.001)[18]。

三、预后指标的变化

MM相关预后因素包括了患者相关因素、肿瘤生物学指标及肿瘤负荷等。这些预后因素中,某些预后不良因素会随着新药的问世和(或)治疗方案的更新而被克服。

1.肾功能不全:

传统化疗时代,肾功能不全是一个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西班牙一项研究中发现,423例MM患者中,有22.3%的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这些患者的中位OS期仅8.6个月,明显低于肾功能正常组的34.5个月(P<0.01)。HOVON-65/GMMG-HD4研究结果显示,PAD诱导化疗序贯auto-HSCT组肾功能不全和肾功能正常患者的PFS和OS是接近的,而VAD诱导化疗序贯auto-HSCT组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劣于肾功能正常组,提示含硼替佐米的诱导方案可以克服肾功能不全的不良预后。

2.髓外浸润:

传统化疗时代,合并骨旁髓外浸润同样是一个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在意大利一项纳入1 003例MM患者的研究中,起病时合并髓外浸润患者(占7%)的中位PFS期为18个月,而没有髓外浸润患者的中位PFS期为30个月(P=0.003)。在移植时代,合并骨旁髓外浸润不再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Lee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接受auto-HSCT的髓外浸润患者,其PFS和OS与无髓外浸润的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没有接受auto-HSCT的髓外浸润患者,其PFS和OS明显劣于无髓外浸润的患者。

因此,在2016年ASH会议上,MM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中已经将肾功能不全去除,而在髓外浸润中,非骨旁浸润的髓外浸润(血行播散)才是MM的不良预后因素。

3.预后评估系统:

单一因素对MM患者的预后评估存在缺陷,需要根据患者的本身情况、细胞遗传学指标等进行综合分析(但又要避免因素过多不利于临床操作),建立适用于目前治疗方案的预后分层体系十分重要。2015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分析了11个临床试验的结果,总结了4 445例新诊断的MM患者的数据,发布了R-ISS这一新的MM预后分期系统。这个分期系统在ISS分期基础上,结合是否有高危的细胞遗传学和升高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再分层。R-ISSⅠ:在ISS-I期基础上不伴有高危细胞遗传学且LDH水平正常;R-ISS-Ⅲ:在ISS Ⅲ期的基础上伴有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或高LDH;R-ISSⅡ:包括所有其他可能的组合。R-ISS-Ⅰ、R-ISS-Ⅱ、R-ISS-Ⅲ患者5年OS率分别为82%、62%、40%,5年PFS率分别为55%、36%、24%。但这个分期系统没有纳入中国人群数据,且对3个不良预后因素采取简单等同化的方式,仍有一定的缺陷。

四、新药应用及治疗策略的更新

近年来,MM的新药层出不穷。目前应用于MM的诱导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卡非佐米、伊沙佐米),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帕马度胺),烷化剂(美法仑、环磷酰胺、苯达莫司汀),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以及一些已批准尚未用于一线治疗的药物[如埃罗妥珠单抗(Elotuzumab)、CD38单抗(Daratumumab)]。

目前MM的治疗强调规范治疗。在初诊时,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能状况等分为适合移植组和不适合移植组。适合移植的患者先采用新药诱导4~6个疗程后序贯auto-HSCT,移植后进入维持治疗。不适合移植的患者则诱导化疗8个疗程后进入维持治疗或持续治疗。支持治疗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美国Mayo医学中心对非移植患者首选VRD方案(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诱导治疗,体能差或年龄≥75岁的患者选择RD方案(来那度胺+地塞米松)诱导治疗;对适合移植的患者则采用VRD方案诱导化疗3~4个疗程,后续早期auto-HSCT或继续VRD治疗4个疗程后进入维持治疗,待复发后再进行晚期移植。本中心适合移植MM患者的治疗策略如下:

①标危MM患者采用4~6疗程含新药的诱导治疗后序贯auto-HSCT,移植后进入维持治疗;

②高危MM患者进入临床研究,诱导治疗后序贯allo-HSCT或双次auto-HSCT;

③CD20阳性MM患者:这部分患者相对惰性,对烷化剂效果较好,可以选择传统化疗、免疫调节剂治疗或新药治疗;

④血行播散性MM:这部分患者约占初治MM的3%,预后极差,没有标准治疗方案,需要进入临床研究。

对于复发难治MM患者,随着复发次数增加,其疗效持续时间逐渐缩短。Mayo中心研究分析了286例对硼替佐米和免疫调节剂复发耐药的MM患者,其中位无事件生存(EFS)期仅5个月,中位OS期9个月。这些结果均提示,对硼替佐米和一、二代免疫调节剂耐药患者的预后极差。

Daratumumab是一种针对CD38的IgG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介导机制杀死肿瘤细胞,并且通过细胞表面抗体交联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还可以通过一些不同的通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最近两项研究证实了Daratumumab在复发难治MM患者中的疗效。POLLUX研究比较了DRd方案(Daratumumab+来那度胺+地塞米松)与Rd方案(来那度胺+地塞米松)在既往接受过一线及以上治疗的复发难治MM患者的疗效,DRd、Rd组的2年PFS率分别为68%、41%(P<0.001),其中既往接受过一线治疗患者的2年PFS率分别为70%、45%(P<0.001)。CASTOR研究比较了DVd方案(Daratumumab+硼替佐米+地塞米松)与Vd方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在既往接受过一线及以上治疗的复发难治MM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DRd组、Rd组的18个月PFS率分别为48%、8%(P<0.001),其中既往接受过一线治疗的患者的18个月PFS率分别为68%、12%(P<0.001)。在这两个研究中,与标准治疗组比较,Daratumumab组的MRD阴性率较高、获得MRD较早、MRD阴性持续时间较长。在高危患者中,Daratumumab组分别有18%(DRd方案)和14%(DVd方案)获得MRD阴性。最近一项关于复发/难治MM患者的Meta分析纳入包含临床18种治疗选择的17个随机对照试验,与单用地塞米松、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比较,DRd方案组分别降低了87%、81%、63%的复发风险。

其他免疫治疗新药还包括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PD-L1单抗、Kld-MHC等免疫检查点(checkpoint)抑制剂以及CAR-T治疗等细胞免疫疗法。上述许多新药在中国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或已经上市,相信在未来的几年内,MM的治疗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来源:中华血液学杂志
附PDF原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