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葬礼不仅是逝者的告别仪式,更是生者对生命、孝道和家族凝聚力的表达。福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葬礼习俗融合了儒家礼制、道教信仰和本地民俗,形成了独特而庄重的仪式体系。 一、福州葬礼的核心观念
1. “事死如事生”——孝道的终极体现福州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对待逝者应与生前一样恭敬,葬礼的隆重程度往往反映了子女的孝心。 2. “灵魂不灭”——道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福州葬礼中常见道教元素,如“超度”“引魂”等仪式,认为逝者的灵魂需要引导才能安息,否则可能成为“游魂”。 3. “福寿全归”——追求圆满的生命终结高龄逝者的葬礼常被称为“喜丧”,家人会尽量让仪式体面,以求逝者“福寿双全”,家族兴旺。 二、福州传统葬礼的主要流程
1. 临终准备
“搬铺”:在老人弥留之际,家人会将其移至厅堂(或临时搭设的灵床),避免在床上断气,否则民间认为“背着床走”不吉利。
“送终”:子女必须守在身边,确保老人“有人送”,否则视为不孝。
2. 初丧仪式(小殓)
“报丧”:由长子或家族男性成员亲自登门告知亲友,现代也常用电话通知,但忌讳在电话里直接说“死了”,而是用“走了”“过身”等委婉表达。
“设灵堂”:灵堂通常设在自家厅堂,正中摆放遗像,两侧悬挂挽联,供桌上摆放香烛、水果、饭食(称“倒头饭”)。
“守灵”:子女需轮流守灵,防止猫狗接近遗体(民间认为可能导致“尸变”)。
3. 大殓与出殡
“入殓”:由专业人士(“土工”)为逝者净身、更衣(寿衣通常为7层,忌用皮毛材质),并放入棺材。
“封钉”:盖棺前,长子或长孙用斧头象征性敲击棺材钉,称为“封钉”,寓意“子孙兴旺”。
“出殡”:送葬队伍顺序严格——长子捧遗像、次子持幡,亲友随后,沿途撒纸钱(“买路钱”)。
“路祭”:重要亲友会在送葬途中设祭台,行礼悼念。
4. 安葬与回灵
“落葬”:福州传统盛行土葬,墓穴需请风水师(“地理仙”)选定,确保“龙脉”顺畅,庇佑后代。
“回灵”:葬毕,长子捧牌位返家,设香案供奉,称“安灵”。
5. 祭奠与除服
“做七”:从逝者离世日起,每七天祭奠一次,直至“七七”(49天),其中“头七”和“尾七”最为重要。
“百日”与“周年”:逝后100天、1周年均需祭拜。
“除服”:传统守孝期为3年,现代简化,但子女在服丧期间仍避免婚嫁、喜庆活动。 三、福州葬礼的禁忌与讲究忌红色:葬礼期间,家属不得穿红戴绿,挽联、花圈以白、蓝、黑为主。 忌泪落遗体:民间认为泪水滴在逝者身上会使其“走不安心”。 孕妇不送葬:避免冲撞“胎神”,影响胎儿。 出殡路线忌回头:送葬队伍必须按既定路线走,不能折返,否则象征“死亡重复”。
四、现代福州葬礼的变化随着城市化发展,福州葬礼习俗也在演变: 火葬普及:政府推行火葬,传统土葬减少,但骨灰仍按风水安葬。 简化仪式:年轻一代更倾向简约葬礼,但核心环节(如守灵、做七)仍被保留。 网络祭奠:部分家庭采用线上灵堂,方便远方亲友悼念。 五、结语:葬礼,是告别,也是传承福州的葬礼习俗,承载着千年来对生命的敬畏、对亲情的坚守。尽管仪式在简化,但其中蕴含的孝道、家族观念依然深刻影响着福州人。正如一句老话所说:
“丧礼的隆重,不是做给逝者看的,而是留给生者铭记的。” (本文基于福州民间传统整理,具体习俗可能因家族、地区略有差异。)
您参加过福州的传统葬礼吗?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习俗?欢迎留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