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诊期(2020年5月)—从迷茫到决断 关键词:震惊、自责、慌乱
父亲因胸痛辗转骨科、心内科,最终在血液科确诊IgD型多发性骨髓瘤(伴高危4:14易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是血液病?是不是误诊了?” 心理冲击: 1.疯狂搜索生存率数据,看到“中位生存期3-5年”时彻夜难眠。 2.对“骨髓瘤”的陌生感带来恐惧(当时甚至分不清它和白血病的区别)。 行动模式: 1.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记录每一个医嘱(PAD方案用药时间、骨穿结果)。 2.加入病友群后,反复对比其他患者的指标,试图找到“更轻的案例”安慰自己。 那一刻的领悟:
“多发性骨髓瘤的确诊像一场突然的坠机,你没有选择是否坠落的权利,只能学习如何生存。”
【二】初治与移植(2020.5-2020.11)——
希望的火苗关键词:期待、煎熬、短暂曙光
4个疗程PAD治疗后,父亲达到CR,医生建议自体移植。 移植前的矛盾心理: 明知移植是机会,却害怕大化疗马法仑毒性摧毁他本就脆弱的身体(幸亏当时他体重还剩65kg)。 在福建协和医院的移植舱外,每天通过监控屏幕看父亲口腔溃疡,茶饭不香,内心绞痛却要强装镇定。 移植后的狂喜: 出院那天,他指着医院门口的榕树说:“这棵树比我进舱时更绿了。”——那一刻,我以为我们赢了。 家属的隐藏代价:
为了陪护,我学会了看血常规报告比看工资单还熟练,却忘了自己已经半年没逛过街。 【三】维持治疗期(2021-2022)——
脆弱的平衡关键词:警惕、疲惫、侥幸
来那度胺维持治疗期间,每月复查像开盲盒: VGPR的陷阱: 指标稳定时,全家会刻意回避“骨髓瘤”三个字,仿佛不提它就会消失。 父亲每月口服来度胺,像慢性病管理一样,没28天,口服21天休7天缓冲。 2022年底复发: 浆细胞10%的报告单像一记闷棍,我才意识到:骨髓瘤是一场持久战,不是冲刺跑。 病友群的启示:
一位上海病友说:“你要习惯和浆细胞共存,就像对待一个赖着不走的坏房客。” 【四】三线治疗与耐药(2022-2024)——
绝望中的选择关键词:愤怒、无力、孤注一掷
DPd方案短暂起效后(仅维持18个月),2024年4月浆细胞飙升至37%。 治疗困境: 几乎用尽所有主流药物(硼替佐米、达雷妥尤…),医生谈话时提到了“加入临床试验”。 父亲这次又感觉到了背痛,却坚持说:“别折腾了,我累了。”——这是确诊后他第一次示弱。 CAR-T的抉择: 南京传奇临床试验像黑暗中的微光,但入组前的桥接化疗风险让我们彻夜争论。 最终决定赌一把,因为:“战主任伸来的橄榄枝是希望。” 至暗时刻的温暖:
桥接治疗后,父亲突然说想吃龙眼。我跑遍半个福州城买来冰镇龙眼,他吃了两颗就笑了——这个画面支撑我熬过随后的细胞因子风暴期。 【五】CAR-T治疗(2024.7)——重生与未知关键词:敬畏、感恩、新的焦虑
回输CAR-T细胞后第3天,父亲高烧40℃,CRP飙升到200。 神奇的等待: 医生提到“神经毒性可能”时,我煎熬等待,看着父亲手指抖得有时写不好名字。 战友们发来语音:“CRP高说明细胞在干活,熬过去就是曙光。” 现在的心理状态:
每天监测体温和血压,既期待CAR-T长期有效,又害怕某天复查指标突然反弹。但至少,我们学会了与不确定性共处。 【给战友们的心理建议】允许情绪波动:崩溃大哭不丢人,第二天擦干脸继续战斗就好。 设立小目标:不是每个阶段都要“战胜骨髓瘤”,有时“吃下一碗饭”就是胜利。 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定期给自己放半天假(哪怕只是去咖啡馆发呆)。
结语:五年,我们从患者家属变成了“MM哲学家”骨髓瘤教会我们: 医学有极限,但爱和坚持能创造奇迹。 复发不是失败,而是提醒我们调整策略。 最艰难的选择往往不是“治或不治”,而是“在希望与现实间找到平衡点”。 父亲现在每天日行万里,手握鱼竿,他说:“它们和我一样,看起来脆弱,其实比想象中顽强。” (本文首发于“骨髓瘤之家”,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愿所有战友在黑暗中依然愈见星光。)
您的治疗经历中,哪个阶段的心理挑战最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