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33|回复: 0

医保局带量集采的弊端

[复制链接]

282

主题

837

帖子

545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457
发表于 2023-10-27 15: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
本帖最后由 Danna丹娜 于 2024-1-8 11:03 编辑

今天我们主要聊下集采,集采一开始都是支持的声音。新闻讲的都是降幅多少,给老百姓省了多少钱,不明所以的百姓看到都是好的消息,自然是开心。

但后来,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并且这样的声音不仅来自于医院和医生,更多还来自于患者

其实新闻中讲的所谓的降幅,除了极少数真的是原研药的降幅,大部分是因为原研药换成了仿制药,再在仿制药的基础上报出了低价而中标。

无论何时,医保的初衷,都一定是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因此这么多年各种控费方式的尝试,发展到当下的两大体系:带量集采、打包付费(DGR、DIP)。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医保动作频繁,无论是带量采购,还是DRG打包付费的方式,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为医保当下没钱了,而是在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对未来预期的不看好,提前做出的一系列干预。
在前两批集采时,有不少原研药企,看重国内市场,依然愿意破釜沉舟参与集采,特别是已经过了药品保护期,已经收回高额研发费用的品类。

但集采周期结束,新一轮的集采中,出现了不少退出集采,不再续约的原研药企当然也有不少原研药企从一开始依然坚持高价,佛系竞标。这就直接导致了集采开始后,原研药市场份额,出现了大幅下降,但对于他们来说,哪怕不进集采,国内依旧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医院自购、药店患者自购、公立医院特需部国际部,私立医院等)。

往好了说,医保局作为中国市场最大的“团购商”,带领大家,特别是广大基层老百姓省了钱,减轻就医压力,至于是原研还是仿制,虽然效果差些,但是依然有效果,总之医保局达到了控费的目的

但从另一面来说,三方博弈,这是个零和游戏,并没有价值提成,医保局才是甲方,患者不是,胜者从来只有医保局,而医院、患者都是利益受损方。

1、对于医院和医生来说
没有引进原研药,灰色收入减少,同时成本反而更高了,外加打包付费就医方式,医生给患者治疗的方式和思维逻辑发生了变化,无法再以治愈患者为第一目的

医生想要用药自由但是被限制了,像“会计”一样,得给每个患者算账,打包价花光了没治愈,也得患者自费,或者先出院之后再来;明明可以处理的合并治疗的问题,现在必须患者治疗了A病,先办个出院,再换个科室治疗B病。

费用成本压力下放到每个科室,稍不注意费用超支,被罚的还是医院和医生。虽说公立医院是非营利性医院,但是也需要收支平衡,医生和员工也需要获得收入,医保只管拿多少钱出来支付账单,但并不管医院是否亏了。
这两年可以明显感受到的是,公立医院在特需部国际部上的搭建,或者扩建,同时提高了就医价格,以此来增加盈利。

2、对于药企、医疗器材企业来说
想要获得市场份额,就要降价参与集采,但对于原研药和仿制药作为长期的竞争关系来说,仿制药的成本一定是远低于原研药,原研药的研发成本和长周期这一大块的成本,仿制药都无需承担,当然疗效上的差距,也是显著的

那么在集采报价时,仿制药通常敢报出低于原研药数倍的价格,除非原研药破釜沉舟,还有开篇提到的已经收回研发成本的情况下,否则很难取得中标资格,这也是为什么,集采后,大部分原研药都退出了市场。
但即便是那些中标的企业,也被大大压榨了利润,对国内的药企来说,曾经的重销售、轻研发,导致很多药品药效差强人意,如果说仿制药的水平跟得上,市场上也是可以有不少优质仿制药的,医生和患者也不是非原研药不可的。但集采的极力压榨也导致了日后药品的制作工艺、运输标准(如取消冷链)、医疗器械的制作工艺等发生变化。比如支架的喷涂工艺发生了变化、还有刚纳入集采的某进口脊柱品牌,以低于其成本价数倍的价格入围,可想而知,这中间有什么变化,在压榨中想要保证利润,可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就变成了参加集采,得想办法控制成本,不参加集采,失去大部分市场,对于医疗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选择题。

3、对于患者来说

确实,进入集采的药品和耗材是降低价格的,真的是有利于广大基层百姓的,让看不起病,用不起药的患者,得到了真帮助。

但纳入集采,就意味着,你要通过医保报销,就丧失了选择权,对于那些想要有医疗自由,用药自由的患者来说,就是进入了围城除非告诉医生,我不走医保结算,全部自费。

但考虑到极端情况下,所有的患者都想要使用原研药、用进口器材,因为疗效更好,副作用更低,要求自费,那医生完不成集采任务,被扣钱,因此医生也不可能给每个患者都开出这样的处方来,进入死循环。除了用得起药,看得起病之外,相比之下,患者更会在意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患者的医疗自由从此也丧失了

总结【集采】显然并不完美,甚至说争议不小。然而打包付费的弊病,医保有医保的考虑,为了可持续发展,控费是必须之举,否则以中国的人口数量,是做不到长期持续的,合理控费,举双手支持。

对于患者来说,用药不再自由,那解决办法何在,也是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不通过医保报销,就需要纯自费,如果公立医院普通部不支持纯自费,那只能去特需部国际部、私立医院,或者自行到药店购药,那购买的商业医疗险,是不是无社保费率更是长久的选择。无论是医疗限制还是养老问题,一样的逻辑,单靠社保解决,都是远远不够。随着国家医保政策不断变化,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商业医疗险的重要性。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只能是了解其原因后,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对于医疗的预期来合理应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