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98|回复: 0

电影推荐|《最初的,最后的》

[复制链接]

274

主题

827

帖子

536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360
发表于 2024-10-11 02: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临终关怀和临终陪伴的纪录电影,《最后的,最初的》真实记录了几位临终关怀志愿者的故事,他们在面临与死亡困惑相关的人生困境时走近临终关怀,在陪伴临终者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面对死亡,更懂得了陪伴的真正含义,做到了“向死而生”。

在片中,匡胜利、许满秀、江文勇、冯雪霞以及更多没有出现名字的志愿者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陪伴临终者体面祥和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陪伴者”和“临终者”互相陪伴、双向成长,最终完成与生命及死亡的和解。

故事1:冯雪霞:在八年的陪伴过程中,一位老人让我印象深刻。他非常积极乐观,才60岁出头,但因为骨癌晚期,经历了很多难以言说的痛苦。我陪伴他的次数比较多,哪怕在他自杀被救的当天,刚好也有安排我去陪伴。那天他的脖颈缝了7针,看得我心疼。本意想安慰他,讲着讲着成了唠家常,让我既温暖又感动。刚开始陪伴时,病人离世的最后状态,也会让我遭遇很复杂的情感冲击,但随着陪伴过程越来越长,我们也会收获很多爱与陪伴的力量。那些平凡闪光的陪伴时刻,至今一直滋养着我。

故事2:江文勇:我曾经陪伴过的、年龄最小的人36岁,一位体格很壮的男士。因为车祸,送到医院时,医生说熬不过两个星期。他60多岁的父亲其实准备好了寿衣。我陪伴了他两次,努力跟他建立心灵的连接,虽然他面目全非无法交流,但志愿者每次在身边陪伴支持,他都会流泪。可能因为他儿子才两岁,上有老下有小,他足足撑了半年,直到身体把意志拖垮,离世时执念很重,一只眼睁开无法闭上,另一只眼闭着无法睁开。其实他还年轻,没办法放下是可以理解的。

故事3:匡胜利:他是广州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前负责人,清华大学硕士,在环保领域学习和工作20年后,投身于心灵成长和临终关怀,至今10余年。在“临终关怀”工作中接触了各式各样的离别,他感慨,片子拍摄时长近七年,这期间有些人可能已经离开这个世界,或离开十方缘组织。但是回头看,特别荣幸的是,在他们需要我的那些时刻,我都和他们在一起。“生命的意义,在于好好地和身边的人在一起。陪伴,也是一种治愈!”

故事4:卜爷爷,因头部摔伤做了开颅手术,术后一直是植物人状态;为了方便照顾老人,老伴在医院旁边租了房子,每天日夜陪伴, 身心疲惫。义工开始陪伴时,有护工说这样的老人不能说、不能动、不用陪伴,但是,后来发现老人对于义工的陪伴是有感知的,老人会和义工有眼神交流,看到老人与义工的交流,老伴也很欣慰,当一位义工给老人和他老伴读《不愿红尘错过你》时,老人眼角闪了泪花,老伴也落泪了,老人感受到了老伴和义工的爱,老伴也感受到了被理解…中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有很多类似卜爷爷这样的高龄老人,他们有的看似爱抱怨、固执、闭塞;有的植物人状态,大部分的人会认为这样的人没有陪伴的意义,但其实,他们不是不需要陪伴,而是没有人陪伴或不知道如何陪伴他们而已。让更多的人学会如何陪伴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爱,在宁静祥和中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

故事5:许满秀老师,这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人!许老师曾是医生,也是十方缘年纪最大的志愿者。当她得知自己时日无多后,决定举办一场生前告别会。会上,她与大家一一拥抱,用微笑面对死亡!当死亡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来临时,我们可以这样从容面对吗?还是说留下一地鸡毛,让子女们打个头破血流、兄弟阋墙?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国内欠缺死亡教育!而临终关怀,也是死亡教育的一部分。

先导海报以三对志愿者和临终者的手为背景,或紧握或抚摸;先导预告片中也大量出现了手部的镜头。导演罗率有意捕捉到了这种“交流方式”,并将它们汇集到先导预告中。通过一只只“手”的动作,志愿者与临终者完成了情感的互相传递。而每一只手或苍老或年轻的状态,也直观地体现出生命不同的阶段。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比较忌讳去谈论死亡死亡。”片中主角之一,志愿者匡老师的话说出了大部分人对死亡的恐惧,“其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这个生命终局,与其在不得已和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匆匆上阵’,留下终生遗憾,不如早日直面死亡,学习陪伴和告别,或许这才是应对世事无常最好的方法。”

要珍惜与亲人共度的每一刻,要勇于表达爱意。在不可避免的生命终点面前,我们如何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接纳?学会道别,是我们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课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