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3|回复: 0

[基础知识] 吉大一院靳凤艳教授、南方医院魏永强教授科普答疑

[复制链接]

191

主题

195

帖子

185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55
发表于 2025-5-9 11: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淮安
2025 年 3 月 24 日晚,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的靳凤艳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魏永强教授,围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管理和随访》和《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有哪些治疗选择?》为家人们做科普答疑。骨髓瘤之家现将文字回顾整理如下,供家人们参考。

视频可至骨髓瘤之家公众号观看:点击去看视频

一、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管理和随访

要点回顾

1.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过程中,安全性管理的重要性是什么?多发性骨髓瘤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有哪些类型?

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过程中,安全性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无论药物多么有效,对安全性的严格管理都是确保治疗成功的关键环节。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而识别、管理和随访这些不良反应对于保证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两大类:血液学毒性与非血液学毒性。血液学毒性通常可通过定期检查血常规来识别,并根据级别判断是否需要停药或调整下一次治疗方案。非血液学毒性则涉及全身其他系统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乏力、皮疹、消化道症状以及神经系统的症状等。

2.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常见的药物及其不良反应是什么?免疫治疗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不良反应有何特点?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常见的药物包括化疗类(如环磷酰胺、VCD方案等)、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卡非佐米、伊沙佐米等)、以及激素类药物(如类固醇)。不同药物会产生不同的不良反应,例如化疗药物常见的是血液学毒性及消化系统反应,而蛋白酶体抑制剂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等不良反应。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现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案已进入免疫调节剂与蛋白酶抑制剂联合治疗的新阶段。

免疫治疗药物如CD38单抗(达雷妥尤单抗和埃罗妥珠单抗),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免疫介导的液体反应、体液和细胞免疫抑制导致的感染风险增加,以及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此外,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因其限制性毒性(周围神经病变)而受限,但新一代药物如泊马度胺不受肾功能肌酐清除率影响,为初诊时肾功能不全和复发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选择。

3.为什么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不良反应管理很重要?

由于同一种药物在不同人群或个体身上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不良反应种类、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因此病友们需要针对自身的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并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减轻或消除不良反应,以实现有效且安全的治疗,并提高生活质量。

4.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过程中,末梢神经炎的发生率如何?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何影响?对于药物硼替佐米和其他蛋白酶体抑制剂的使用,如何评估和管理末梢神经炎?

在不同的研究和中心中,末梢神经炎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发生率各异,尤其是在亚洲人群中可能更高,可达到一半甚至7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末梢神经炎。这种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仅因为疼痛和功能障碍,还可能导致抑郁和心理问题。我们对所有药物管理都有一套量表,并在日常临床实践中严格执行。

例如,在使用硼替佐米或其他蛋白酶体抑制剂前,我们会进行末梢神经炎的评估。对于初诊时就可能出现末梢神经炎的患者,要特别小心并动态监测。如果出现二级以上的症状,可以选择二代蛋白酶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联合治疗,并密切关注糖尿病史及饮酒史等因素对末梢神经炎的影响。通过神经毒性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工具,将末梢神经炎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影响,按级别进行一至四级划分,以便根据级别调整用药剂量,必要时停药并恢复后再调整。

5.末梢神经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哪些事项以及如何及时反馈病情变化?

末梢神经炎患者需要注意保暖但避免过热或过冷,因为这些情况可能加重病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密切关注手麻脚麻、疼痛等症状以及运动异常(如踩棉花感或拿筷子、系扣子时的手部感觉异常)。如有上述症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反馈,以便根据病情分级及时调整剂量,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6.卡非佐米作为第二代蛋白酶体抑制剂,其末梢神经炎的发生率如何?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伊沙佐米作为另一类免疫调节剂,其不良反应特点是什么?

卡非佐米导致的末梢神经炎发生率相对较低,约为3%-5%。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心脑血管毒性(如心血管不良事件、静脉血栓形成、动脉血管疾病等)、高血压以及血脂变化。在应用卡非佐米前需要进行风险分层评估,对于极高危患者需谨慎考虑是否应用,并监测包括呼吸困难、心绞痛、头晕、一过性晕厥、脑卒中等症状。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血压变化,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并监测,必要时调整剂量或停药。同时,对于使用卡非佐米的患者,我们会定期评估其安全状况,确保血压适度适中以接受治疗。伊沙佐米相较于其他药物,末梢神经炎的发生率较少,且心血管毒性几乎不明显,主要以消化道毒性(如恶心呕吐和腹泻)为主,通常症状轻微。此外,在应用免疫调节剂前,需要预防性抗凝治疗以降低深静脉血栓(VTE)的风险。

7.深静脉血栓(VTE)发生时,哪些情况下需要紧急干预?VTE的症状及何时就医?

VTE发生时,特别是肺动脉栓塞的情况,需要立即进行紧急干预,因为这可能危及生命。对于VTE的治疗和药物停用/启动时机,患者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反馈。出现VTE时,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尤其是在服用某些药物(如来那度胺、泊马多胺)过程中出现这些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并及时就医。若出现单侧肢体肿胀或前述的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进行分级判断并暂停药物,启动抗凝治疗后重新考虑用药。

8.免疫调节剂的常见副作用及其处理方式是什么?

免疫调节剂可能导致60%至7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疹和乏力症状。当皮疹区域大于30%时,需停药并采用静脉给药治疗。这些副作用通常在前2至3个月内出现,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会逐渐消失。若出现血液学毒性或非血液毒性(如血液常规异常、消化道症状、神经炎等),应及时检测血常规并与医生沟通处理。

9.针对血液学毒性,如何识别和应对?非血液毒性及其它伴随症状的管理策略是什么?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血常规指标如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数值。一旦血小板低于25或中性粒细胞小于50,需停药并应用升白细胞药物治疗。同时要注意出血风险及感染可能性,通过血常规检查获取重要信息以指导治疗决策。对于非血液毒性,如消化道症状、出血、腹泻、便秘以及末梢神经炎等,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并采取相应支持疗法以提高生活质量。此外,还需关注肝肾功能损害、感染风险(尤其是病毒感染),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预防性用药和定期监测。


二、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有哪些治疗选择?

要点回顾

1.骨髓瘤的治疗历程是怎样的?

骨髓瘤治疗从1844年开始,最初阶段缺乏特效药物和明确的治疗方法,疗效不佳。直到近80年代,随着对骨髓瘤认识的加深,出现了本周氏蛋白、浆细胞等概念,并且2000年后开始有遗传学分类和国际分期系统。在治疗手段上,从早期的传统药物,发展到70年代有了马法兰和激素,80年代出现了自体移植,90年代有了新药如硼替佐米等,2000年后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小分子药物、单克隆抗体等新药快速涌现,极大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2.对于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患者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决策?

对于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患者,通常采取观察随访策略,在出现症状时再开始治疗。然而,部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某些指标(如M蛋白定量、浆细胞比例)将其分为高危和低危类型。对于高危患者,早期治疗可能有益,可以防止器官受损,降低致残风险,但同时也意味着更早接触药物,可能会带来经济和不良反应方面的考虑。因此,患者应结合自身情况,在与医生充分沟通后做出治疗决策。

3.孤立性浆细胞瘤的治疗方案是什么?

孤立性浆细胞瘤首选放射治疗,放射剂量需大于45Gy,如果放疗后仍有残留病变,可以考虑手术治疗,通常采取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一部分人是否需要化疗,目前存在争议。根据个人经验和指南推荐,如果肿瘤直径达到五公分,仅靠放疗可能无法彻底清除,建议加用化疗。此外,若骨髓中发现少量恶性浆细胞出现时,也应采用化疗以防止病情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

4.对于诊断为活动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应该如何治疗?

治疗分为两种情况。年轻、身体较好的、适合移植的患者,一般会经历诱导治疗(3-4次疗程),疗效不错则进行干细胞移植,并在移植后进行2-4个巩固治疗,再进入维持治疗;而不适合移植的老年或身体状况差的患者,则可能接受长达8-12个治疗疗程后,再进入维持治疗。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提供支持治疗来缓解骨髓瘤相关症状,并预防药物不良反应,以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时会权衡生活质量与深度缓解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治疗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5.对于原发耐药的患者,如何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的一线治疗效果不好,甚至于发生进展,我们称为原发耐药。原发耐药的患者首先建议参加临床试验,获取最新的药物治疗方案,并减轻经济压力。如果不能参加临床试验,则可更换未使用过的治疗方案,并考虑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移植。一部分年轻的患者,若能找到全相合骨髓供者,完全耐药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异基因干细胞移植。

6.复发后的治疗目标与初发患者有何不同?

复发后的治疗主要追求最大程度的缓解和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与初发患者相似。但对高危患者,可能会更早采用新药或更高级别的药物组合治疗(例如双抗,CAR-T等)。若患者前期没有做移植,可以考虑在达到部分缓解后,再次进行干细胞移植。

复发分为器质性或症状性复发,以及生化复发。对于器质性或症状性复发(包括贫血、腹痛、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等),以及M蛋白(所监测的免疫球蛋白)升高速度较快的生化复发患者,需要立即启动治疗;而对于M蛋白升高速度较慢的生化复发患者,则可以三个月随访一次监测病情变化。

随着新药的发展,即使出现多线复发,也可能通过深度缓解实现与首次复发时相同的治疗目标——既保证生活质量,又延长生存期。

7.哪些患者适合进行移植治疗呢?移植的完整流程是怎样的?

目前适合移植的患者需要满足年龄小于70岁、体能状态良好、脏器功能正常(如心肺肝肾功能)等条件。一部分身体保持得很好的超过70岁的患者,也可以考虑移植。自体移植过程相对安全,主要通过大化疗后回输患者的干细胞,风险较小。

首先筛选适合移植的患者,在经过3到4个周期的前期诱导治疗后,医生会评估疗效达到部分缓解以上的患者,让他们住院接受动员剂以采集干细胞,并冻存在医院或干细胞库中。当医生认为可以进行移植时,患者将接受大剂量马法兰化疗(预处理),然后解冻干细胞进行回输移植。干细胞恢复造血后,患者即可离开移植仓并回家。

某些药物如来那度胺、马法兰以及苯达莫司汀等,在移植前使用可能对骨髓干细胞产生杀伤作用,影响干细胞动员采集和后续造血重建。因此,在移植前需避免或谨慎使用这些药物,比如,来那度胺在采干前一般是使用不超过4个疗程的。

移植后是否需要继续化疗,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细胞遗传学风险和移植后疗效。对于高危细胞遗传学患者,移植后可考虑2-4个早期巩固疗程。而部分移植后疗效不理想的患者,则建议在移植后进行巩固治疗,以降低后续维持治疗的药物剂量,并提高维持效果。

8.维持治疗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维持治疗对于降低复发风险、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以及改善长期生存期是至关重要。即使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也需进行维持治疗来抑制残留在骨髓中的肿瘤细胞,减少复发可能性。维持治疗通常采用小剂量药物,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便于患者接受。

9.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阿霉素、苯达莫司汀),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以及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沙利度胺、泊马度胺)。传统化疗药物虽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但具有非选择性(好的细胞同时也会被杀死),可能导致不良反应;而免疫调节剂则通过多种机制如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影响血管生成及调动免疫系统等途径杀伤肿瘤细胞。

新药时代,推荐的方案通常包含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以及地塞米松这三药组合,基础方案为三药方案。例如,蛋白酶体抑制剂通过抑制骨髓瘤细胞内的蛋白酶体功能,使得肿瘤细胞无法有效分解过多的M蛋白,导致细胞内压力增加直至破裂,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CD38单抗可进一步提升效果,但会增加经济负担。此外,移植前后的治疗策略包括诱导治疗、干细胞采集、移植过程以及移植后的巩固和维持治疗。

比较新的药物还有单抗类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及CAR-T细胞治疗。单抗类药物能够与肿瘤细胞结合,激活免疫系统来杀死肿瘤细胞。而抗体偶联药物(ADC)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结合,能够将药物精准递送至肿瘤细胞内,从而高效地消灭肿瘤细胞。CAR-T细胞治疗是从患者体内分离出T细胞,经过改造使其表达能识别骨髓瘤细胞的抗原受体,再将这些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使其专门寻找并杀伤骨髓瘤细胞,这是一种非常新且效果显著的治疗手段。


精彩答疑

1.46岁的女性,2024年6月中旬确诊IgA kappa, 标危,体检时发现球蛋白高,复查后确诊。没有肾损,脏器均无问题,贫血也基本没有症状,平时除了腰酸没有其他明显的不适。2023年抵抗力低,感冒引发普通肺炎,手一直长汗疱疹,诱导治疗方案是硼替佐米+泊马度胺+地塞米松,用泊马度胺医生说细胞毒性小,效果好,并不是因为我肾脏有问题。在第三个疗程结束,外周血M蛋白为0,MRD浆细胞占比是0 0.06%,未见明显的单克隆浆细胞。第四个疗程的时候,MRD浆细胞占比0.02%,未见明显单克降浆细胞。四个疗程后采集干细胞,排仓期打了三针的硼替佐米+一个疗程泊马度胺,11月30号回输干细胞,仓内没有感染。12月12日出仓,巩固疗程方案在我和医生沟通后采用VRD。仓内马法兰的用量和我国指南中每平方米200毫克差距有点大。我身高1.63米,体重61公斤,医生打了5瓶的马法兰。想要咨询的问题:

1)马法兰用量不足会不会导致移植预处理不彻底,清髓不彻底?

2)后续会影响我的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吗?最好做几个巩固维持?巩固维持之后维持治疗呢?之前用泊马度胺,现在来那度胺的话,会影响治疗效果吗?

3)维持治疗阶段是否需要加地塞米松,是否需要半年或者多久在医院用硼替佐米巩固一个疗程?

4)马法兰用量不足的话,近期需要考虑再二次移植吗?

靳凤艳教授:在治疗过程中,三个周期后M蛋白转阴,微小残留病虽然是阳性,但是这样判断应该是一个完全缓解的了。而且治疗在诱导治疗完全缓解之后,用了大剂量马法兰进行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我计算了一下,按照患者的身高和体重,按体表面积算大约在正常范围内。一般情况下马法兰140到200mg(每平方米)的话是都是可以的,它的剂量和疗效是有所保证的。

如果是一个标危的,包括ISS分期是好的,且细胞遗传学没有高危的患者, 那这时候不主张或不推荐二次移植。因为二次移植通常是对高危的,甚至是有两个以上高危细胞遗传学的患者,是比较合适的。

移植之后是用了VRD巩固,由泊马度胺换成来那度胺不会影响疗效,但是这位病友移植之后一般三个月或100天需要评估一下,看下是不是完全缓解,以及骨髓的微小残留病的情况。如果有条件,还是建议你做一个PET - CT或者全身的核磁,看看是不是阴性。这些结果如果都是阴性,那预测复发的几率就会比较小了。前面只用了3到4个周期的VPD,移植之后我觉得这么年轻可以用大概2到4个周期的VR巩固,然后可以进入维持治疗。

一般情况下,维持治疗我们不太需要加用地塞米松。特别是老年患者,包括和梅奥诊所的教授交流之后,我们都要可能改一下含地塞米松的维持方案。那是用单药的来那度胺维持,还是在用硼替佐米+来那度胺,例如每三个月使用一次硼替佐米,然后加用来那度胺,我想需要患者提供一个非常详细的诊疗数据,包括疾病分期,细胞遗传学,以及移植之后微小残留病(MRD)和PET-CT或全身核磁的情况,才能够给患者一个明确的回答。

2.多发性骨髓瘤- Lambda型,髓外浆细胞瘤(间变型)

想要咨询的问题:

1)髓外治疗的方案有哪些?

2)想了解一下一线、二线、三线方案的大概用药?

3)髓外哪种药效果好?

4)适合自体移植吗?

靳凤艳教授:这位病友是髓外浆细胞瘤间变型。从间变型的这一个病理类型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间变型是属于一般说恶性程度比较高,医生会描述为侵袭性比较强的这一类,可能肿瘤细胞长得是比较快的。现在髓外治疗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方案,包括我们和梅奥诊所探讨髓外的方案的时候,我们也在想哪些药物对髓外效果会更好。

首先,自体移植是受益的这一点很明确。因此对于髓外浆细胞瘤这样的患者,如果有足够的干细胞可以做自体移植,是一定要做自体移植的。

我们收集了国内大概十几个中心,三百多例随外浆细胞瘤的方案进行了比较,包括我们现在用的达雷妥尤单抗,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DVRD)的方案,它是优于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VRD)的,就是四药方案是优于三药方案的,当然,三药是优于两药方案的。对于髓外,特别是间变型的髓外浆细胞瘤,我们是可以用比如说像表阿霉素,阿霉素,或者是环磷酰胺这样的化疗药物。这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他的耐受的情况,髓外浆细胞瘤的数量,包括大小,都是需要了解具体的情况。

那一线二线,因为不确定该患者是初诊的时候带有的髓外浆细胞瘤,还是复发之后发现的。如果复发之后的,那如果是初诊的时候用DVRD,那二线(复发)之后,可以使用比如卡非佐米、泊马度胺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药。也可以尝试像双特异性抗体联合这些药使用。中间根据情况,也可以选择一些化疗药物,这是都是可以的。目前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来说,髓外浆细胞瘤确实是一个还没有解决的一个难题,没有特效药。还是要具体的根据患者的情况进一步的分析,才能够制定出一个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3.男62岁,5年前诊断多发性骨髓瘤(IgG Kappa型1q21扩增)。VRD诱导6个疗程后行自体干细胞移植,达到了CR、MRD阴性。维持治疗先用的是RD 25mg,后因白细胞低,改为R 10mg了,骨髓瘤指标都正常。近半年出现腰痛,血游离轻链K指标一直缓慢上升。今年3月检查发现血游离轻链Kappa已经突破正常指标,Kappa值27.2mg/L(正常值6.7-22.4), Lambda 11.6(正常值8.3-27),比值2.34(正常值0.31 - 1.56),免疫固定电泳未做。去年7月份做了PET - MR,没有新增病灶,其他指标都在正常范围。

想要咨询的问题:

1)是否复发了?

2)下一步该如何治疗?

魏永强教授:其实我们所谓的复发,实际上是要指标来判断的。一般来说,是免疫固定电泳出现阳性,这种是我们标准的一个缓解后的复发。轻链的比值确实是有一些轻微的改变,但是我觉得这个指标还是需要去慢慢观察的。因为我们看骨髓瘤的轻链一般是结合两方面,一个是它的量要高,另外比值还要有异常。目前这个量尽管是超过正常值一点点,但是还没有达到我们可以评价的一个标准。所以我觉得应该是按照免疫固定电泳的指标来确定它是否是缓解后的复发。

短期内的话,我觉得还是可以继续的用来那度胺来做维持治疗的。如果说发现了有其他的症状的时候,那么可能要去做一些更加密切的随访,去看有没有进展的问题。还有就是说我们要去测一下M蛋白的水平,如果是IgG Kappa型的话,是可以做M蛋白定量的。定量之后,也是可以观察它的量有没有上升,这可以作为疾病进展的一个标准。现在我觉得还不能认定是复发,所以说暂时是不需要去调整治疗方案等等。

4.如果在诱导治疗中使用达雷、来那度胺或者烷化剂这类可能会影响采干效果的药,例如VCD,三疗后达到CR,下一步是使用VD这种两药联合还是PAD来做移植前桥接方案?或者直接休息三周采干?

魏永强教授:确实达雷妥尤单抗、来那度胺、烷化剂是影响采干的,但是VCD本身它是不影响到采集干细胞的。你可以打3 - 4个疗程,只要疗效好,都是可以直接去采干的。烷化剂方案我们一般是不会在适合移植的病人中去采用的。如果你用了含达雷妥尤单抗、来那度胺的方案,一般来说疗程只要不超过四个周期,是可以采干的。例如,可以休息不用来那度胺2到3周,就可以正常地采干。当然达雷妥尤单抗的话,他和来那度胺如果联合之后,对干细胞影响会更大一点。我们的经验是,如果使用达雷妥尤单抗作为一线治疗,例如DVRD方案,这一部分患者往往是3个疗程的时候,就已经能达到一个很好的缓解了。所以我们把采干时间可以提前,3个疗程后如果评估达到PR以上,就可以采干了,不需要等到4个周期。

所以一般来说,我们不用去改变方案,包括你说变成两药或者PAD来去桥接。按照正常的标准,一般四个疗程以内采干,适当地给一些洗脱期就可以了。现在大家知道有普乐沙福这样的一个新型动员剂,所以我们对洗脱期不用要求那么严格。早些年要求是一个月的洗脱期,现在我们中心洗脱两周就够了,两周不用来那度胺,基本上采干不太受影响的。


内容转录:Momo子 | 排版:雨泽  

声明:本文中涉及的信息仅供骨髓瘤病友及家属交流参考,不作为用药推荐,具体诊疗方案请遵从专业医生的意见或指导。





靳凤艳 教授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卓越人才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 副秘书长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血液学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多发性骨髓瘤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白血病联盟 & 抗淋巴瘤联盟 委员
美国血液学会(ASH)国际会员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
参与多项多发性骨髓瘤指南的撰写



魏永强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淋巴瘤和浆细胞疾病亚专科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骨髓瘤与浆细胞疾病学组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少见浆细胞疾病协作组 副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多发性骨髓瘤学术工作委员会  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罕见肿瘤专业委员会 候任主委
广东省惰性淋巴瘤工作组 组长
BLOOD杂志中文版 青年编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家门口的自习室,一起更深入的认识多发性骨髓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