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100|回复: 2

治疗实录:与疾病共处的三年,我总结的抗感染生死经验

[复制链接]

287

主题

855

帖子

55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590
发表于 2023-12-30 03: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美国
2020年5月,56岁的父亲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MM)。从初诊时的茫然到如今与疾病“和平共处”,我们经历了化疗、自体移植、复发再缓解的波折,更在凶险的肺部感染中几度濒临绝境。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对骨髓瘤患者而言,感染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  
一、确诊与治疗:骨髓瘤本身并非最致命的威胁
父亲的确诊过程堪称曲折——因腰疼辗转骨外科、胸外科、心内科,最终通过骨髓穿刺确诊。主治医生的告诫至今回响耳边:“骨髓瘤的进展相对缓慢,但肺部感染可能几天内夺走患者生命。”  
治疗历程:
- 诱导治疗:硼替佐米+脂质体多柔比星+地塞米松(4疗程后完全缓解)。  
- 自体移植:2020年10月完成,指标稳定。  
- 维持治疗:2021年起口服来那度胺,生活如常(每日步行万步、钓鱼)。  
二、复发与感染:新冠时代的生死考验
2022年12月,父亲生化复发,同时正值新冠流行。医生启用【达雷妥尤单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DVd)方案】,但频繁住院输液导致免疫力进一步下降。  
感染爆发:  
- 2023年3月:虽达到严格完全缓解(sCR),但出现不明原因气喘(初诊为“长新冠”)。  
- 2023年4月:高烧42℃入院,确诊**菌血症+卡氏肺囊虫肺炎+新冠感染**三重打击。  
- 治疗拉锯战:感染反复长达2个月,先后经历万古霉素(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磺胺甲噁唑(卡肺)、抗新冠药物等多轮治疗。  

三、用生命换来的三条抗感染经验
1. 急性感染必须优先于一切治疗
- 化疗和免疫抑制药物会大幅削弱患者防御能力,一旦感染扩散(如菌血症、脓毒血症),死亡率极高。  
- 我们的做法:发现发热、寒战等迹象立即停药并住院,待感染控制后再恢复抗骨髓瘤治疗。  
2. 多学科协作(MDT)是救命关键
- 血液科无法包办所有并发症。父亲的高烧反复时,我们通过呼吸科、感染科会诊,最终锁定卡肺和新冠感染。  
- 教训:疑难感染需尽早申请院外专家会诊(如我们后来联系上海感染科团队),避免因经验不足延误治疗。  
3. 精准检测反而更省钱
- 初期犹豫是否做气管镜、NGS检测,结果反复试药导致费用更高。  
- 后来策略:  
  - 气管镜:直接获取肺部病原体样本。  
  - NGS二代测序:一次性筛查数千种病原体(费用约数千元,但比盲目用药更经济)。  
  - 注意:NGS可能存在假阴性,需结合临床判断。  
四、给病友的实用建议
1. 警惕感染信号:发热、咳浓痰、气喘需立即就医,尤其在使用达雷妥尤单抗等免疫抑制药物期间。  
2. 信任医生,但主动协调资源:血液科主导肿瘤治疗,感染需专科介入,必要时推动多学科会诊。  
3. 投资精准检查:NGS和气管镜看似昂贵,实则能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总费用。  
结语:多发性骨髓瘤是一场持久战,而感染是途中最险峻的关隘。父亲能一次次化险为夷,得益于我们对感染的极度重视、医生的果断决策,以及一点运气。希望这些经验能帮助更多病友少走弯路——控制住感染,才有资本与瘤共存。  
(2023年8月至今,父亲改用伊沙佐米+每月一次达雷妥尤单抗维持治疗,病情稳定。)  
愿所有MM患者和家属,在黑暗中始终能看到微光。

回复

举报

3

主题

45

帖子

279

积分

蚕宝宝

Rank: 3Rank: 3

积分
279
发表于 2023-12-30 15:55: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太不容易了 文章很长 不是亲身经历很难体会到底有多不容易的 我很多专业词还记不住 重点就是要防止感染 发生了就要赶紧治疗该检验的都要做  不能延误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287

主题

855

帖子

55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590
发表于 2024-1-19 15:38: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更多交流,请加入长长久久交流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