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备箱里又多了两个医院胶片袋,我妈昨天确诊肺炎的胸部 CT+今晚发现脑梗的脑部 CT,明天应该还会多个脑部核磁的。
之前去我们当地三甲医院时总喜欢观察行色匆匆的就诊者手上提的不同风格的胶片袋,多为各种颜色上面印满密密麻麻宣传文案的扣手塑料袋、这样就能知道他们是从哪个区哪个镇或周边哪个县市过来的,当时总会庆幸自己离医院不算远,要做什么检查直接过来就行,不用在下级医院折腾。直到有了孩子成功领取“上有老下有小”徽章、后备箱不知不觉已经堆了厚厚一摞胶片袋后才知道:确实是时间精力及钱包不允许啊!
号的话倒不像北上广等知名大医院的那么难挂,但每次过去时停车、门诊、检查、取药甚至所有事项都完成后的出场都要排队,更别说门诊费用全自费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有小毛病先去三级医院(环境、设备及医生水平尚可,也不用排太长时间队),有拿不准或给的治疗方案比较激进的(比如直接让住院或进行某项手术),再去大三甲医院看。这不,因为咳嗽好几天不见好,昨天下午 4 点多好不容易把我妈拉去医院做检查(他们这一辈,让去医院真的是跟吵架似的~),本来想着刚好母亲节检查下放心,让我老婆带着两个女儿和小外甥在楼下小公园等着,完事了带他们去吃火锅。哪想到CT 提示肺炎,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之前总跟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我妈不在家那我家运转机制就几近瘫痪了,突然就住院了显然让我们有点措手不及,而且我白天得上班二宝没人带,商量半天决定到家附近的社区医院办住院,这样输完液后还可以回来吃个饭洗个澡。先把小外甥送回家后和我姐一家吃完饭,赶到社区医院办完住院安顿好我妈,回来认领姐姐(姐妹俩之前都要跟奶奶睡,这下妹妹跟妈妈,姐姐跟我睡),洗漱完准备睡觉时,看到我妈在群里发些符号,觉得她是不是累迷糊了(去医院之前还因为晕车吐了):
果不其然,今天中午输完液回来二宝说要便便时,非要给她在马桶上把,结果弄的到处都是;吃完饭洗了个澡准备回医院时,在一个衣物袋里找肥皂要带过去洗袜子,而且把我的外套当成她的拿起就要走。反应明显比平时迟钝,而且不记事了。我立马觉得不对劲,先让我爸把她送回医院,抱着二宝跟过去让医生开了个脑部核磁,想确认下是不是脑梗。但那时已经下班了做不了核磁,只能明早做。回来老婆劝我如果这样了就别在这边等了,赶紧先去三甲医院急诊,不管结果如何都在三甲检查治疗,别像其他几个亲戚似的图近便在社区医院治疗,效果不好留下后遗症。
赶忙又回社区医院接上她,到三甲医院排急诊,这边也只能先做 CT。门口等的时候坐椅子上玩手机,我撇了眼从家庭群里点进我微信资料页就要投诉我……而且才跟我说这两天还总不自觉的流口水。期间我说我去个洗手间你就坐这别乱走,拿着擦嘴的纸巾问要不要纸,我开玩笑说“男的上厕所要啥纸”,心想大概率脑梗没跑了~
结果也不出所料,这会儿刚去社区医院申请出院做了退费回来,等明天再去领出院小结,到三甲医院办住院再完善检查吧。
都说现在很多人有身份焦虑,自己拥有的身份决定了自己会被如何对待,即每个人都拥有相应的身份和相应的生存权利,但我觉得说白了这其实就是一种「 区别对待 」。虽然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拥有何种身份,要做到人人平等很难,但起码我们可以表达自己不想要某个身份:比如“患者”,比如“患者家属”。
不过换个角度想,在突然拥有诸如“患者家属”这个身份后,好像突然就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平等,就像蔡崇达的《皮囊》里说的:
在病房里,疾病掌管着这里,疾病就是这里的规则,这里有另外的四季、另外的节气。他们统一的身份是,某种病的病人。
在这里,人与人的关系也被重组了,同一种疾病的人,会被安排在邻近,经过几天的相处,他们成了最熟悉的人。
想到这,我真的很佩服平日工作中接触的很多骨髓瘤、白血病等病友家属,你们因为参与亲人的诊疗决策,要花更多时间精力排更多的队、经受等待复查结果时更多的焦虑、承担更多做决定的压力。你们把被动拥有的“患者家属”这个身份要面对的“不得不”升级成了“我必须”,真正成为了患者的坚强后盾,很有幸能被患者家属这个群体无声的力量所震撼,尤其是我也成为其中一员后。
希望我妈明天一切顺利,希望我闺女这周末复查结果都好,门诊结束后直接去住院部看奶奶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